淡水养殖要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2024-06-11 |   作者: 五星体育360在线直播观看

<< Return list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全球范围内的水产品捕捞产量将停滞或下降,而水产品消费将以1.0%~2.9%的速度增长,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将大多数来源于水产养殖业。对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较快和人口数量巨大的国家,21世纪的水产养殖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科技部日前批准启动“973”“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基础科学问题”项目研究。就我国淡水养殖方面的现状、焦点及科研前景等问题,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聂品接受了《科学时报》的采访。

  《科学时报》:请您先介绍一下我国水产品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淡水养殖业,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又面临着哪些问题?

  聂品:从传统上讲,水产品是我国民众饮食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从最近5年的统计数字看,我国水产蛋白消费占动物蛋白消费总数的1/3。我国水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先于其他农业产业实现了市场开放,水产品产量迅速增加。自1989年以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已连续位居世界首位,目前约占世界的40%,其中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产量的70%,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渔业大国,出口额已达到90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水产品的出口提高了我国渔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国内水产养殖、加工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06年我国渔业总产值达到4568.6亿元,预计到“十一五”末期,将达到5700亿元,渔业已成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的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员已超过1300万,2007年渔民的人均收入6500元,“十一五”末渔民人均收入将达到7200元。

  淡水渔业在我国历史悠远长久,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被称为“四大家鱼”的青、草、鲢、鳙四个品种,在人工繁殖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使得我国淡水鱼类的养殖获得巨大的发展。2006年,我国淡水养殖面积602万公顷,养殖产量达1950万吨,在养殖鱼的总产量上占到了97%。

  然而,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的问题在我国越来越突出,现有的消耗大量资源的渔业模式,亟须向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这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我国当前渔业科技发展水平与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求极不适应,这是目前存在的最明显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个项目立项的意义所在。

  《科学时报》:怎么来实现水产养殖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向发展?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都须解决哪些关键性的科学问题?

  聂品:简单地说,要实现水产养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集约化的水产养殖方式将成为中国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

  集约化水产养殖通常是指高投入、高产出、高放养密度,对水质进行调控的养殖方式。其优点是在高密集技术投入下产值高、占地少、疾病容易得到控制等,其缺点或问题主要在于没能有效利用养殖ECO对水质的自然调节能力,没能发挥养殖生物间的互利作用。因此,如何充分的发挥我国淡水池塘的作用,构建相对来说比较稳定、高效的养殖ECO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科学问题。

  我们这一个项目将以草鱼为主要研究对象。草鱼是我国特有的草食性鱼类,目前产量占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产量的20.4%。草鱼可投喂草或低动物蛋白饲料进行养殖,但病害严重、饲料利用率低、养殖污染严重是制约池塘主养草鱼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

  草鱼在生长、饲料利用和抗病力方面的遗传学和营养生理学方面的差异是本项目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选育快速生长、高的饲料利用效率和抗病力的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方面;草鱼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消化吸收、代谢的机理,饲料的利用效率与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关系也是要回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可为节约饲料消耗、减少养殖水体的污染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会造成病害流行,给养殖生产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因此揭示池塘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引起草鱼主要疾病的病原的致病机理,并解决适于疫苗构建和接种的理论基础,是本项目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突破出口水产品药物残留障碍的重要技术来源。

  第三,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池塘集约化养殖,旨在发展能高效利用人工输入能源、饲料、水资源,保持养殖水环境稳定、渔产力较高,以及对周边水域环境无负面影响的养殖模式。为此,应充分的发挥养殖系统内不同功能类群生物的作用,通过优化食物网结构,强化生物之间的互利,特别是微生物在池塘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保持水环境稳定,构建生产、分解、消费功能相平衡的稳定、高效的养殖ECO,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

  聂品:这一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要建立适合我国池塘集约化水产养殖的系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构建集约化水产养殖的理论体系,指导我国淡水池塘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引领我国水产科技和水产养殖遗传产业的未来。

  在未来几年,从遗传育种方面,我们将完成草鱼生长、饲料利用和抗病性状的基因组定位,构建草鱼目的性状的育种群体;从营养机理上,将揭示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并阐明其消化和吸收转化的机理,阐明营养利用与生长和抗病力的关系,奠定高效环境友好型饲料的理论基础;在病害防治方面,将总结主要病原的致病机理,构建病害免疫防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在水域生态方面,将揭示池塘养殖ECO不同类群生物的功能及其对水环境调控的机理,保持水环境稳定,为水资源保护、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照和技术支撑,保证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凝聚和培养一批从事集约化水产养殖研究的创新人才,提升我国渔业科技和水产集约化养殖的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促进传统的池塘养殖向新型的、可持续的养殖模式转变,最终促成我国从渔业大国到渔业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