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新跑道致富有新招

2024-06-03 |   作者: 五星体育360直播

<< Return list

  科技赋能,实施“智慧”养鱼;发展特色养殖,助力农户增收;延链、拓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微山县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实施“六大工程”,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调整产业体系,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也助力了乡村振兴发展。

  春风拂面,顺着环湖大堤望去,微山湖乡村振兴智慧渔谷现场正处于热火朝天的大干快上之中,装载机、挖掘机、吊车等各类机械设备高速运转,数十名身穿荧光绿色马甲的实施工程人员来回穿梭,无不呈现出热闹景象,而整个项目也已初现雏形。

  “目前10个大棚的基础已经全部完成,一车间和二车间都在上钢结构。”微山湖乡村振兴智慧渔谷常务副经理刘安海介绍,该项目属于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每个大棚内有28个池子,10个大棚即有280个养殖池,外加6个露天水产养殖池,年产可达1600余吨。

  此类养殖模式与传统模式不一样,属于水产养殖工程和创新型农业工业化产业,不仅仅具备智能化设备,还可“压茬”养鱼,循环增收。“待建成后,我们不光自己养殖,还会带动当地个体养殖户进行统一管理。”刘安海表示,通过统一育苗、统一养殖、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饲料后,根据公司养殖标准再进行回收,统一销售,拓宽个体养殖户销售经营渠道。此外,依托“智慧”养鱼系统,还可实现高价值鱼类的养殖,使收入再提升。

  在位于微山县傅村街道湖东大堤西侧的大美微山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50条25米长、5米宽的流水养殖槽从北向南一字排开,两头装有拦鱼网,与外塘相连。此处鱼儿生活的地方,便是鱼儿的“跑道”。

  “水中安装了增氧设备和推流器,不但可以给鱼儿提供足够的氧气,又能使槽里的鱼儿从始至终保持逆流游动的状态,使得肉质更紧实。”基地负责人杜大卫介绍,采用“跑道养鱼”模式密度更高、风险更低,每条“跑道”可以养殖1.5万尾鱼,可产优质鱼5-7万斤,产量是传统养殖方式的3至5倍。

  “现在养殖水蛭的收益,是之前养殖螃蟹、对虾收益的两三倍。”谈及水蛭这一“新品”养殖,有着多年水产养殖经验的微山县朝阳街道十字河村民孙允芳感触颇深。他坦言,传统养殖虾蟹风险高,且养殖费用占比可达60%。如若偶遇天灾人祸,利润仅有10%-20%。但采用科技养殖水蛭,不但可以减少死亡率,还可提升增长率。

  “目前,我们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免费向他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养殖户创收。”山湖水蛭及水生经济植物种养示范基地运营中心负责人闫庆庆介绍,基地于2021年承建,主要进行养殖研发技术、免费教学、示范及水蛭养殖推广。现占地面积490亩,共有标准化养殖池塘7个,可投放水蛭吊笼2万余个。其余池塘、土地则用于水生、陆生植物中药材的种植。

  “每年六七月份投苗,10月份采收,养殖周期100天左右。”闫庆庆表示,今年基地预计投入2万个吊笼,活体可产8万斤。下一步,依托该合作模式将不断向外拓展,争取吸引更加多的养殖户加入公司,为企业来提供稳定货源。与此同时,还将不断丰富养殖品类,养殖蟾蜍以及其他水生植物。

  “园区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建有市级循环水设施渔业研究中心、市级农科驿站等渔业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微山县南四湖渔业有限公司工程师王亚介绍,园区先后与8家大院大所、3名院士专家深度合作,成立了微山湖湿地生物多样性院士工作站、桂建芳院士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工业化水产养殖智能装备研发中心等“一站一基地一中心”的三院士科研平台,有效促进了国内外养殖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微山县实施乡村振兴‘六大工程’,破除‘就农业抓农业思维’。”微山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红春介绍,以“农业+科技”提质增效激发活力,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建水产研究院;以“农业+电商”打通线上线下,深化与京东、盒马鲜生等平台合作;以“农业+文旅”放大5A优势,推进50亿元渔家里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突出产业化引领、大项目带动,推动农业延链、拓链。开工总投资17.8亿元大健康产业园项目,贯通中医药种养、加工、研发全产业链。研究推出系列“微山湖渔家菜”预制菜,快速推进鲁西南冷链物流园建设。进而形成适度规模、集约高效的生态农渔百亿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