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向“新”广东勾勒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景图”

2024-06-14 |   作者: 五星体育360直播

<< Return list

  日前,记者跟随“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深入广州、肇庆、佛山、珠海等地,在广东这片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热土上,现场感受各领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带来的澎湃动力与勃勃生机。

  “广东每10只罗氏沼虾中就有7只是我们高要产的,我们的优势就是冬天也可以养,鱼塘上盖薄膜,温度达标后就能适合虾的生长。”提到高要的特色农副产品时,广东高要农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邓志勇高兴地说。

  作为“中国罗氏沼虾之乡”,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罗氏沼虾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长不大,育苗难”一直是困扰该产业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经过“数智化”升级、标准化养殖等方面的探索,高要罗氏沼虾已经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产量与产值大幅度的提高。截至2022年,养殖面积达12万亩,总产量4.3万吨,总产值达32亿元,产量和产值均占全省70%、全国50%以上。

  推进罗氏沼虾养殖数字化转型,建设检测和数智平台功不可没。为解决罗氏沼虾病害问题,当地成立了西江实验室高要分中心、鱼虾病害监测站以及中国罗氏沼虾研究院,为养殖户提供鱼虾检测上门服务,极大地缩短了病害检测时间和治病害周期,降低养殖损耗,提高了罗氏沼虾的养殖成功率。

  在白土、莲塘、新桥等13个镇街已建成罗氏沼虾养殖全产业链数智化平台,实行以“智能监控、固定式水质监测、智能变频增氧、水下视频、气泵监测”等十大内容为重点的5G管理模式,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水产种业养殖损耗,降低虾农的养殖风险和养殖成本。

  “每亩虾塘设有监控摄像头、水质监测仪、增氧控制等设备。登录小程序,虾塘产量、水质指标、用料投药等生产数据一目了然。”驻莲塘镇波西村养虾大户林志恒说。目前,高要区罗氏沼虾全产业链从业人员3000多户8000多人,全年户均纯收入超20万元,罗氏沼虾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桂,南方奇木,上药也。”这里所说的桂,指玉桂,又名肉桂,桂皮可以入药,还可拿来制作香料,可以说肉桂浑身都是宝。高要区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肉桂,加工生产桂皮、桂油等农副产品历史悠远长久,已形成沿小湘-禄步-水南-乐城-河台公路两旁连片的肉桂走廊,是西江肉桂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肉桂种植在江北五镇山区里,村民靠山吃山,我们小时候就是靠卖肉桂才有钱读书,现在自己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就希望把我们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邓智勇说。2022年,高要区肉桂种植培养面积达53.63万亩,占全国肉桂种植培养面积的10%。现有肉桂产业相关经营主体22家,从业人员涉及3万多农户10多万人,年产桂皮10.73万吨、桂油超过1571吨,总产值已达28亿元。

  高要肉桂的高品质高产量,不仅在国内市场受追捧,在国际市场上也广受好评。高要区绿美生态建设工作专班组组长赵汉周说:“肉桂已经远销到中东、中北美等地区,可口可乐所用肉桂香料90%从高要引进,出口创收超7000万美元。”

  “我爷爷最早帮别人打工,组装五金产品,当时三四个人在村里设办一个家庭作坊,到现在2020年我们搬来新工厂,占地面积5万亩,大概有200名员工。”广东新永昌五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厂三代”黄展豪介绍,新永昌五金公司的成长发展之路就是金利镇众多五金制造企业的缩影。

  金利镇素有“小五金之乡”的美誉,是肇庆首批“百千万工程”示范镇,也是广东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示范点、广东省五金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金利镇众多企业不断加快转型。

  当地的产品过去曾一度被贴上“三无产品”的标签,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金利镇从20年前就重视品牌建设,提升质量,将产品逐步推向海外市场。新永昌五金公司就是这里面的典型代表,目前已成长为集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于一体的精密五金制造企业,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主营地弹簧、门夹、自动门等,地弹簧是一种嵌入地面的门控五金,可辅助门的平缓开闭。”黄展豪说,地弹簧机芯加工这一关键模块的智能化生产,让公司产能提升了5倍,交货周期大幅度缩短,残次品率可控制在2%以内。

  在新永昌五金公司的厂房内,一个个机械手协同运转,快速完成钻孔、打磨等12道工序,每30秒钟就能下线一台地弹簧机芯。“我在这里工作12年了,过去我们打包装箱都依靠人工,现在机械化了,机器会帮我们自动打包好,贴好封条。”新永昌五金公司包装员工蒋秀玲高兴地说。

  坚持制造业当家,全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广东佛山立足传统产业根基,实施数字化改造,大批传统制造企业走上了数字化道路,生产效率实现几何级跃增,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一下子就下降,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走进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的美的洗碗机工厂,上千平方米的厂房内,自动导引运输车装载物料灵活穿梭、机械手臂在车间有序地忙碌着。据介绍,该工厂是亚洲最大的洗碗机生产基地,年产量达600万台,产品销往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该工厂在“端到端”价值链中应用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使单位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24%,交付时间缩短41%,研发时间缩短30%,缺陷率降低51%。

  美的洗碗机工厂围绕数智驱动,将工业互联网先进的技术融合到发展理念中。“我们通过工艺逐步迭代升级、技术突破,大幅度的提高品质和生产效率,同时依托美的数智化经验,工厂运用AI云平台等,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美的洗碗机工厂厨热硬物洗护产品总监仇灿华说。

  珠海淇澳大桥下,金星门水道上,几艘无人船正在水面航行。岸边,香山海洋科技港无人船指挥控制中心,大屏幕正显示着无人船实时界面,一幅水下地形图徐徐展开……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过去或未来,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不适合人工作业,却是无人船艇大显身手的主战场。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攻克了无人船艇自主航行、感知避障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及业务涉及智慧水域管理、海洋工程、公共安全、科技文旅等领域。

  “在渔政执法方面,我们去年成功应用无人艇发现了一起海上偷捕事件,及时通知执法人员,扣留了偷捕船只,这也是我国第一起利用无人艇成功发现海洋偷捕的案件,未来我们会充分的发挥无人艇低燃油、低碳排放、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高精准性的优势为执法部门提供高效的作业手段。”云洲智能总经理成亮说。

  走进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被划分为多个作业区,整齐排列着工业机器人。设计精巧的机械臂,宛如灵活的人类手臂。该企业副总裁谢仕梅表示,要把握智能化趋势,与头部AI大模型公司探索共建AI工业业态。“AI大模型成为新‘大脑’后,开发模式会大幅缩减场景交付与调试成本,也将推动产品使用门槛降低,使设备普及更广。”谢仕梅说。

  从制造业到农业,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拓展,“猪脸识别”“虫脸识别”已经在农业应用场景中落地。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文先认为,该技术的核心在于提升视频识别能力,只要有海量的数据训练,模型算法就能够拥有极高的专业性与精确度,而通过结合算法定义的芯片打造的产品,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各种应用场景,并解决其中的问题。

  “信息化是智能化的基础,我相信未来从播种到收获,整个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都将实现机械化运作。随着机械化向更高级别发展,如大型机械设施的无人化操作,这必然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郑文先说。未来所有涉及种植、施肥、灌溉等精准农业操作,都将离不开人工智能的赋能,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

  人工智能在乡村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农村与城市在形态和结构上存在非常明显差异,在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乡村治理时,要特别注重其实用性和适应性。随着农村信息化程度的逐步的提升,我相信未来乡村治理将迈入智能化发展阶段,这不仅将极大地提升治理效率,还将为农村居民带来更方便快捷、高效的生活体验。”郑文先说。

  从“制”到“智”,是广东各领域各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同样是科技发展大势下的必然结果。以创新为内核,见证农业生产领域的渐变、制造业企业的蜕变、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变。认识有“身份证”的罗氏沼虾、看一颗颗零件18秒内变成一台洗碗机、开无人船艇打击非法捕捞……南粤大地上,千行百业正蓬勃向“新”,优势特色产业协同勾勒出一幅高水平发展的“全景图”。(高文 吴砾星 郑力吉见习记者张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