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舍与得 减来新发展

2024-05-26 |   作者: 五星体育360直播

<< Return list

  表面看,北京的问题是人口过多带来的,其实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从国际经验看,城市功能并不是多多益善的,过犹不及!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出路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只从北京的角度考虑是很有局限的,需要同天津、河北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恐怕要做些外科手术,适度疏解非首都的功能……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这是习为北京治理“大城市病”开出的一剂“良方”。十年来,北京始终沿着指引的方向,风雨无阻,砥砺前行,以减量发展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减量发展的城市。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是限制北京发展,而是立足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推动实现北京高质量的“腾笼换鸟”。减量不是减质,反而要提质增效。在十年的疏整促历程中,北京在“减量发展”这道“大题”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通过做减法,北京有序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和定位的产业,将数量“减下来”,才有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功能提升的加法,进而有效治理“大城市病”,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在“减密度”方面,首都核心区近年来持续“降密提质”,旅游、商业、建筑、人口等四个密度明显降低。钟鼓楼周边、三眼井片区等平房院落完成申请式退租4000余户,推动老城新貌再展芳华;整治提升住宿业137家,压缩床位8640张,瑞祥居、美好金巢等一批宾馆转型为社区超市、幼儿园等公益设施;广安门保养场等一批公交场站车辆维保、集中驻车功能向外疏解,前门旅游集散中心外迁腾退,“月亮湾”重新亮出来。

  一度因为过度商业化而喧闹无序的什刹海,在“减”法中实现了由乱到治、“静”了下来,重新找回老舍笔下的“京味儿”。2017年4月,什刹海酒吧街拆违整治拉开帷幕,酒吧从最高峰时的130余家到现在只剩下了30多家。在降密的同时,什刹海通过疏通堵点来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2018年5月,什刹海环湖步道疏通也正式打响,4年拆违2900多平方米,过去的小王府、望海楼、西海渔生等7大堵点或改、或拆,将沿河栈道归还给了居民,环湖不用再绕路。前海、后海、西海6公里临水步道全线贯通,串联起周边的公园绿地、文物古迹、休闲设施和特色驿站,实际做到了还路于民、还绿于民、还静于民。

  而作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标志性工程的动批,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将区域腾退、城市更新、产业转型三者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减量高水平发展之路,实现了三降三升,即区域的从业人员从4万人下降至1万人、日均客流量由10万人下降至1万人、西城区个体商户和企业由9.8万户下降至6.8万户;“动批”区域的税收由0.6亿元上升至20亿元、西城区的GDP由2856亿元上升至5700亿元、三级税收由3771亿元上升至4542亿元。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本市通过智能监测、全面排查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十年来,本市实现了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迅速下降,空气质量全面大幅度改善。本市近十年来全面完成排查出的142条段669公里黑臭水体治理并得到长效巩固,完成1000余条小微水体整治,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全市河湖水体全面还清、五大河流连续三年贯通入海、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频现多个水域,全市河湖水生态健康情况持续向好。五大河流连续第三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永定河自1996年断流以来首次实现全线全年有水。

  因为河湖的还清、周边景观廊道的建设,慢慢的变多的北京人骄傲于自己的家也成了“水景房”。比如自2016年起,东城区前门三里河地区开始提升整治,历时9个月,全长约900米的三里河依据历史河道位置和走向得以还原。“水穿街巷”“庭院人家”,恰似江南水乡般的美景,让人们找到了繁忙都市中难寻的清幽宁静;在2019年,亮马河景观廊道建设项目启动,工程坚持水质、环境与文化兼顾。目前,景观绿化、夜景照明、水利生态、专业管线改移等工程已经完工,成为京城“亲水、近水、乐水”的高品质滨水开放空间;2020年,通过连片式疏解、大尺度绿化,利用拆除违法建设和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空间,北京持续打造的“最大绿肺”——温榆河公园的朝阳示范区率先开园;位于“九河末梢”的北运河,也成功地从劣Ⅴ类水质排洪河道蜕变成生机勃发的生态河道。得益于北运河的治理,去年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全线公里实现相互连通通航,标志着北京市第一次出现了跨省际航道。

  通过做减法,北京减少了低效用地、整治了违法建设,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提高了城市布局整体效能。例如,2017年至2022年,累计拆除违法建设2.3亿平方米、腾退土地2.2万公顷;利用拆违腾退土地实施增绿近9000公顷,实施“揭网见绿”1.64亿平方米。2023年,拆除违法建设2315万平方米、腾退土地2282公顷。

  同时,基本无违建区建起来了,2019年2月23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建立健全违法建设长效管控机制,创建无违建街道。这也是北京首次提出创建“无违建街道”。有了顶层设计,北京以街道为“无违建创建”单元,从社区、街道、区的层面自下而上、挂图作战、对账销号、逐个拔除。通过“拆违还绿”或“拆违建绿”,慢慢的变多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在原本绿地总量不足的核心区如雨后春笋,织补着附近居民的生活幸福度。

  像东城区东花市街道西忠实里平房棚户区紧邻北京站东侧,通过提升改造,从“进京第一疮”变成“进京第一窗”;位于西城区菜市口地铁站西北角、有5个足球场大的广阳谷城市森林慢慢的变成了菜市口的一张名片,其也是西城区在全市第一个建设的“城市森林”项目,填补了这一地区没有休闲健身场所的空白。据了解,广阳谷森林公园的前身是一块拆迁闲置地,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西城区放弃“招商”,毅然在此建成了二环内最大的“森林公园”。“这片绿地对于环境的提升,对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对于城市品位的提升,绝不是多几个企业纳税就能换来的。”西城区的相关负责人这样说。文/本报记者解丽

  从了无生机、臭气熏天的排洪河道,到水下有“森林”、河流会“呼吸”的生态水景观,2022年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全线公里实现相互连通,北运河正成为一条流动的文化符号。

  在通州区大光楼附近的五河交汇处,广阔水面豁然开朗。脚下流动的正是千年历史的北运河,干净的水面上不时有水鸟在水面上跳跃滑行。仔细看,就会发现芦苇种植在一个个沉箱内,挂在护坡之上。“我们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科科长王子龙介绍说,作为九河末梢,北运河承载着北京城区90%、城市副中心85%的防洪排涝重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运河水质仅为劣Ⅴ类,了无生机。“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北运河水域生态环境。”

  王子龙介绍,首先在北运河五河交汇处、温榆河、北运河及镜河广泛种植芦苇、鸢尾、黄菖蒲等挺水植物;用生态手段试点改造硬质护砌,逐步向生态护坡发展;投放滤藻型鱼苗,通过滤食控制蓝藻等有害藻类的过度繁殖,促进水质向好。同时,有序推进闸门轮调、生态补水、循环穿流等生态调度手段的常态化应用,逐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合理规划利用雨洪尾水,统筹调配水资源,提升水体感观恢复速度。此外,生态体系建设及生态维护管理也在全面实施,上游的温榆河湿地、中游的宋庄及东南郊湿地、下游的大大小小10余处滩地公园景群及多处净水减污增氧设施,再加上水网小流量常年补给、水ECO重构、细水急流等措施,构建了基本完备的水体自净体系。如今,北运河水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年均水质类别由2007年劣Ⅴ3类水体提升到如今的Ⅳ类。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数由2012年的68.21的不健康水体,提升至2022年的86.62健康水体。水鸟由只有白鹭等少数种类到目前200余种,包括“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大鸨等国家保护动物,北运河由排污河道变成了生态河道。

  水质变好,北运河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符号。2017年,习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19年10月,北运河通州城市段的11.4公里实现旅游通航;2021年6月,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建成,北京境内40公里河道全面通航;2022年6月,杨洼船闸建成,实现了京冀航道互联互通。

  北运河的蜕变过程中,跨界联合治水的力量不可或缺。2017年北京启动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时,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也同步启动了北运河(香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双方对河道的疏浚、拓宽、筑堤、景观等标准都进行了统一。而自从京冀通航之后,双方的协同更加密切,洪水调度和水资源保障都得以统筹。文/本报记者解丽摄影/本报记者刘畅

  2020年9月,在通惠河与东二环护城河交汇处,毗邻北京火车站,乘客进京从车窗望出去,这里可以称之为“北京第一印象”。如今这里是东城区大通滨河公园,在游客眼中满眼绿意。园内除了种植近百种植物凸显森林理念之外,还突出休闲运动功能,设有长约3.3公里的健身步道,1800平方米的运动活动场地供周边居民畅享运动乐趣。

  而6年前,这个美丽的公园曾经是个杂乱的棚户区,京沪线和京哈线的列车一进京,给人的第一个观感就是“进京第一疮”。为彻底改变地区环境面貌,东城区将该处列为棚户区改造重点项目,实施全面整治。按照“边拆迁、边整治、边提升”的原则,2016年11月大通滨河公园绿化美化建设工程真正开始启动。2017年9月完成一期建设工程,2020年完成二期建设工程。

  经过改造,“进京第一疮”成功蜕变为景色优美的“进京第一窗”。这片带状分布的公园总面积达8.9公顷。如今,这个公园慢慢的变成了附近居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走进园内,自然的气息迎面而来。公园建设以生态景观为主,利用了拆建还绿的内城区稀有土地资源,营造一种可以让人们放慢脚步、欣赏城市周边景象的自然环境。景观建设中融入“城市森林”“水弹性城市”“增彩延绿”“植物多样性”等设计理念,植物景观以春、秋两季为观赏特色,将绿地划分为滨河植物景观带、生态植物景观带、防护植物景观带三大植物景观带,形成“绿树成荫、花木葱茏,林下休憩、花间漫步”的景观效果,打造一处城市中的“绿肺”。全园共计新植植物近百种,广泛选取北京乡土树种并注重丰富品种多样性,种植了马褂木、七叶树、流苏、猬实、太平花、胡枝子等园林植物,并结合大通追忆城墙种植了多个品种梅花,与明城墙遗址公园相互呼应。

  文化展示区则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将历史背景和文化展示融入户外景观。公园所处位置是明清时东便门与大通桥所在地。大通桥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建成后成为大运河漕运的北端终点,故有“大通桥上望漕粮”一说。其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展现对东城区水系文化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故将此公园命名为大通滨河公园。在大通桥原址区域,设置了名为“大通追忆”的景观节点,通过现代造景手法,将靠近铁路的保留建筑用“城墙”和垂直绿化巧妙地加以遮挡,并把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昔日东便门外郊野的景象:残桥断壁,树影婆娑,引人追忆历史、怀古诵今。

  体育健身区也是大通滨河公园的亮点之一。该区域结合园内的生态景观,采用环保材料,设置健身步道、多处体育健身场地,并设置了健身器材区。文/本报记者蒋若静摄影/本报记者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