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下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有何影响?

2024-06-01 |   作者: 五星体育360在线直播观看

<< Return list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红鳍东方鲀在全球范围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不仅肉味鲜美,河豚毒素也拥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因此提高红鳍东方鲀的产量,研究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其筛选出一个合理的养殖密度范围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以红鳍东方鲀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低密度组(SD1 组,5kg/m3 )、中密度组(SD2 组,7.5kg/m3 )、高密度组(SD3 组,10kg/m3 )三个密度组进行养殖实验。

  抗氧化能力在研究鱼类的生理指标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反映出鱼类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生理现象。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抗氧化酶,其作用是代谢鱼机体当中游离的超氧自由基O2-,将其转化为 H2O2 与 O2 。

  有研究表明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对鱼类产生氧化应激反应,造成鱼类体内SOD 活性出现显著性的变化,但变化趋势根据组织的区别又不尽相同。

  研究表明俄罗斯鲟幼鱼的肝脏中 SOD 活性会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况新宇等的研究发现鱼体内稍高的 SOD活性对鱼类来说有益,但从始至终保持过高的 SOD 活性则反而会加快氧化过程,损害鱼的机体。

  过氧化氢酶(CAT)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作用则是将 SOD 转化产生的H2O2 进一步分解为 H2O 与 O2 这样对机体无害的物质,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造成银鲳幼鱼肝脏中 CAT 活性明显降低,袁新程等的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会造成刀鲚鱼肝脏内 GPX 活性的降低。

  丙二醛(MDA)则是鱼类生长过程中,由于氧化应激反应而产生的脂质过氧化产物, MDA 在鱼体内的含量可当作判断鱼类机体损伤的标准,研究之后发现高养殖密度会造成鲫鱼肝脏中 MDA 含量显著升高。

  总抗氧化能力(T-AOC)反映的是鱼体内氧化应激的总体程度,能够直观表现出鱼体抗氧化的水平,密度胁迫会造成三角鲂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

  以上研究结论几乎都出自鱼体肝脏或者血清当中,对于脾脏抗氧化指标的研究目前来说相对较少。因此,有关不同密度养殖对鱼类脾脏中抗氧化指标的结论在后续进行讨论。

  工厂化养殖通常来说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流水养殖模式、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以及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RAS 模式,相对前两种养殖模式来说,RAS 是一种更为专业化、科学化的养殖模式,在 RAS 模式下养殖密度更大、资源利用率更大、病虫害威胁更小、产品质量也更高。

  同时这种养殖模式不仅不受地域与气候的限制,在节水环保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

  当然,RAS 模式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RAS 模式需要一系列价格高昂的专业设备设施,初期投入资本较大,除非是政府给予补贴,不然很难在民间养殖企业中推广起来。

  RAS 养殖一般由固液分离装置、蛋白分离装置、生物膜滤池和消杀装置组成。

  污水从养殖池排出之后,通过固液分离装置将水体中的大颗粒固体与水体分离,利用蛋白分离器进一步将液体中的小颗粒物质分离,之后进入生物膜滤池调节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活性。

  最后再通过消毒杀菌装置如臭氧发生器、紫外线杀菌装置等杀灭水体中也许会出现的病原体、细菌等等。处理完的水体经过管道注回养殖池以实现循环利用。

  经过 90 天的养殖,本实验30d与90d红鳍东方鲀幼鱼的各项生长指标数据:

  我们通过 SPSS 对原始数据做多元化的分析,能获得原始数据三个实验组均无显著差异。30d 时,三个实验组之间同样无显著差异。30d 与原始数据比较,三个实验组之间各自无显著差异。

  90d红鳍东方鲀幼鱼在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下的密度养殖实验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19与原始数据相比,90d 时 SD1 的体长与体全长明显高于初始数据(p0.05)。

  红鳍东方鲀的生长指标包含存活率、体重、体长、肝体比、相对增长率、特定增长率、饵料系数、 肥满度,其中存活率、体重、体长是养殖实验中比较直观能够判断实验结果的生长指标。

  红鳍东方鲀养殖效果最好,SD3 组红鳍东方鲀养殖效果最差。由于整个实验过程 3 个实验组共用水体,所以能将高密度养殖带来的水体差异影响降到最低。

  根据以上结果能判断,养殖密度的升高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体重、体长、相对增长率、特定增长率以及存活率有着非常明显的抑制效果。

  在探究不同的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的生存生长的影响,故实验尽量保证每个实验组除了密度之外的因素影响都降至最小。三个实验组统一采用盐度为 34‰、PH7.1、溶氧 7.25mg/L 的海水进行养殖实验。实验设计分为如下几步:

  首先从 1021 尾实验幼鱼中挑选表面无伤痕、体色健康、有活力,且体重在 170.72g±20g 范围的红鳍东方鲀幼鱼作为实验鱼。

  在循环水车间设置由低到高三个不同的实验密度组 SD1、SD2、SD3,根据对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养殖场红鳍东方鲀养殖状况的实地考察。

  得知养殖场红鳍东方鲀幼鱼实际养殖密度为 5.0kg/m3 。每周测量水质指标(PH、盐度、氨氮、亚硝酸) 在第 30d、90d 进行采样送测(解剖取其肝脏、脾脏)。 数据收集、分析、处理。

  在第 30d、90d 时分别对每个密度组随机取的 9 尾红鳍东方鲀幼鱼进行采样,测量体重、体长、体全长,取肝、脾组织装样。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存活率 (Survival rate,SR)、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长率、饵料系数、肝体比 、肥满度。

  红鳍东方鲀日常行为、生长性能指标有着显著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随着养殖时间增长而不断加强。

  在本实验中,从养殖过程日常观察方面,能清楚看到 SD1 在整个养殖时间整体活跃程度、健康状态、摄食积极性、咬尾程度、离群个体数等都明显好于 SD2、SD3 组,并且这种差异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逐渐变大。

  而从测定的生长指标上看,30d 时除了肥满度在整个实验过程都无显著差异外,低、中、高三个密度组的红鳍东方鲀幼鱼在体重、体长、肝体比、特定增长率、相对增长率、饵料系数均与 90d 相比均存在非常明显差异,SD1 的各项生理指标明显优于 SD2 与 SD3 组,尤其在关键指标体重、存活率上。

  实验结束时 SD1 组的红鳍东方鲀体重(283.36g)与存活率(87.84%)明显高于 SD2、 SD3 的体重(232.37g,203.01g)与存活率(82.32%,78.09%)(P0.05),这证明了密度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发育减缓、存活率降低。

  密度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理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随着养殖时间增长而一直在变化,红鳍东方鲀幼鱼身体机能会对逐渐密度胁迫带来的刺激进行适应与缓解。

  30d 与90d 时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中的抗氧化功能指标 SOD、CAT、GPX、MDA、T-AOC 和免疫器官指标 AKP、ALT、AST 等都出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变化。

  但能够观察到的是,整体上在 90d 时 SD2、SD3 组各种指标的波动幅度远大于 SD1组,足以证明 SD1 的红鳍东方鲀幼鱼在整个养殖过程受到的外源性刺激远远低于 SD2、SD3 组。

  SD2、SD3 组在实验结束时 SOD、CAT 的升高、MDA 的降低也证明了机体为了缓解氧化应激作出了调节,但结合解剖采样时对肝脏性状的判断及整体生理指标的表达,可以证明密度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肝脏造成了氧化损伤。

  在脾脏中,整体变化与肝脏中相似,但值得一提的是 CAT、GPX、ALT 在脾脏中的酶活性远高于肝脏,可能在脾脏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