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农”墨重彩 擘画乡村新图景

2024-05-24 |   作者: 五星体育360在线直播观看

<< Return list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小满到来,万物繁茂,田野上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南通市即将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时节。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乡村底色越“擦”越亮、产业之花遍地结果、致富渠道不断拓展、幸福指数持续攀升……重农固本,国之大纲。40年间,南通广袤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产量农业迈向高效农业、从传统耕种变为品牌农业、从“看天吃饭”到“靠科技种田”,农民实现了从“填饱肚子”到“过好日子”的蜕变,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最美蓝图正全面铺展。

  上世纪80年代初,思想解放的潮流奔涌向前,善思求变、敢为人先的海安农民自发组织起成千上万人的队伍,披星戴月,骑车驮鸡,渡船过江,抢占了上海、苏州等多个大中城市的活鸡交易市场。《中国农民报》曾以《百万雄鸡下江南》为题,在头版头条报道海安养殖业盛况,引起全国性反响。

  凌晨2点,康德蛋业的冷链运输车满载着鲜鸡蛋、溏心蛋等产品从海安发车,运往开市客、全家等商超的大仓。在上海、苏州开市客,江浙沪的全家、美好、十足等便利店,日销1.5万枚的溏心蛋、溏心卤蛋就来自康德。“全程冷链运输,最快几小时就能到各大商超。”总经理王俊伟介绍。

  早晨4点,天成科技集团鸡舍里的AI机器人开始巡检,精准收集不一样的区域的环境数据,并根据鸡冠、羽毛、体型等区分并标注死鸡和绝产弱鸡,以便管理人员及时处置。“一栋现代化鸡舍养12万只蛋鸡,只需一名饲养员、一台手机就能管理,一天产蛋量可达6.6吨。”南通天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卫民说,以前管理人员要花大半天时间巡检鸡舍,现在一台AI机器人就能完成。

  上午8点,婷婷食品洗蛋车间,一枚枚从鸡舍输送来的新鲜鸡蛋整齐排列在智能化生产线上,经过大小头调整、清洗、快速烘干、紫外线消毒、裂纹检测等工序后进行打包。“一小时能清洗12万只蛋,在高效去除蛋壳上残留的羽毛、粪便等有害物体的同时,杀灭和抑制了微生物侵入蛋体,对沙门氏菌的杀灭率达到99%。”海安市婷婷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加圣介绍,他们参照蛋鸡笼养方式,投资1亿多元,建设生态化、全自动化笼养鸭养殖项目,赶鸭子上架,在全省率先开辟了蛋鸭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新路径。

  海安是全国第二大蛋鸡养殖大县,作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一县一业”示范县,近年来,海安深入实施“一只蛋”产业提升行动,积极探索蛋鸡养殖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现代禽蛋产业竞争力,蛋鸡产业集群发展效应逐渐显现。

  去年10月底,“海安鸡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对外发布,该品牌标识造型新颖、形象视频醒目、宣传口号响亮、系列新产品多样,进一步提升海安“中国禽蛋之乡”的知名度,引领海安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策应长三角地区保供生产,进一步补强蛋鸡全产业链,海安现代禽蛋产业园积极推动江苏天成科技集团扩大养殖规模,海安天成蛋品全产业链项目列入今年全省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极大促进海安市规模化蛋鸡养殖高质量发展。

  数智赋能,小小一枚蛋,“链”起了种苗繁育、饲料加工、蛋鸡养殖、品牌销售、蛋品深加工、有机肥生产、种养循环、社会化服务、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富民大产业。海安全市禽蛋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查看池塘里溶氧、水质、投料等实时数据,以此来实现远程操控管理一塘鱼。在江苏弘茂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渔场系统让一部手机就能养好鱼,实现了从“会养鱼”到“慧养鱼”的转变。

  在南通维尔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南美白对虾告别露天、住进了四季恒温水池,过上了“数字生活”。通过微滤机、消毒灯管、生物池、自动化水体进化设施等科学技术手段,水池里的“海水”实现了循环利用。

  南通作为江苏水产业尤其是海洋水产业的重点地区,水产业是农村各业中发展最快、产量产值增长最多的产业。

  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970年,南通水产品产量8.1万吨,渔业产值39249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0.61%,老百姓“守着大海没鱼吃”。

  近年来,南通市快速推进“经验渔业”向“数字渔业”转型,建设了一批集智能农机装备、物联网设施、信息化技术于一体的“数字渔场”“智慧鱼塘”,水产业也从传统意义上的渔业向水产品加工、渔机、渔船、渔网和休闲渔业、水产品流通业拓展和延伸。去年,南通水产全行业总产值达560.7亿元。

  每年,南通远洋捕捞船队会抵达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公海海域,捕捞大洋品种金枪鱼和鱿鱼,把深海的那口“鲜”从千万里之外带回百姓的餐桌,丰富我们的“海上粮仓”。

  南通远洋渔业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由南通市第二海洋捕捞公司、启东市海洋捕捞公司和国家水产总局南通渔船柴油机厂等一同承担了国家援外项目,派人到西非几内亚(比绍)造船捕鱼,达成目标后将项目交给了当地。1991年4月,南通市远洋渔业公司首次派出了2艘600马力拖网渔轮到西非摩洛哥,以卖方信贷的方式来进行合作捕鱼,标志着南通远洋渔业正式起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通市远洋渔业进入第一个高峰期,先后有大批渔船派往贝劳、印尼、菲律宾、毛里塔尼亚、几内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外的渔船有40多艘,渔民600余名。同时,每年还有近千人通过劳务输出的形式到国外进行捕鱼生产。

  作为沿海城市,远洋渔业是南通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南通市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学技术创新,促进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不断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远洋渔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南通市现有3家远洋渔业企业,40艘远洋渔船。2022年,全市远洋渔业总产值2.24亿元,产量1.78万吨,以一己之力贡献了全省全部份额。

  风吹麦浪,在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高标准农田里,饱满的麦穗迎风摇曳,一派丰收在即的景象。

  育民村是农业大村,自2016年以来,该村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59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4.5%。育民村还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购置农机80台(套),率先建成全省无人化农场。每到收获季节,村里只闻机械响,少见人奔忙。

  高标准农田一头连着“米袋子”,一头连着“钱袋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南通市深化农田建设改革,突破“就田论田”思路,践行“建管用养”结合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南通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零散的“靠天田”变为智慧“高产田”、成为村民的“幸福田”。“十三五”以来,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315万亩,基本全部建成“吨粮田”,涉及1000多个村,惠及农民150万人。作为唯一地级市代表,南通在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交流做法成效。“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等好经验好做法向全国推介。去年,南通市被确定为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成为全国整地市级6个试点之一。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启东市东海镇兴垦村的脊尾白虾、海安市南莫镇邓庄村的食用菌、如东县大豫镇强民村的西蓝花……南通市各地依托资源优势,一村一品,以品带业,一大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村镇驶入发展快车道,乡村产业振兴的故事正在江海大地生动演绎。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3个,总数全省领先。

  天空湛蓝如洗、河水清澈见底、庭院干净整洁……村融景中、景在村中,这是如皋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出的乡村新景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2018年以来,全市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整治各类项目的资金总投入超150亿元。去年6月,南通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启动实施了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五美”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具有江海平原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放眼江海大地,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既在四季更替的田间景色里,更在广大农民不断的提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展望未来,南通市将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农”墨重彩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