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五行理论中的“金生水”?

2024-04-24 |   作者: 五星体育360在线直播观看

<< Return list

  因为五行不是五种物质,而是五种状态的运行规律,你非把金想成金属,把水想成H2O,那你得到的一定是玄学。

  什么金属周围会凝出水珠就叫金生水,那树叶早晨还有露水呢,说明树叶就是金属做的了?

  一个事物的开始,充满着新奇和不确定性,它会往各个不同的方向和方式发展,探寻多种可能性。这叫木曰曲直。

  下一个阶段,当条件合适时,事物会发生剧烈的反应,周围所有目光都被吸引,不断向上,发光发热,短时间内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叫火曰炎上。

  热情终会消退,这个阶段不再有剧烈的反应,而是沉稳,博大包容万物,化解各种矛盾,愿意带动周围其他事物一起发展,可以说是事物的巅峰期。这叫土爰稼穑。

  内部矛盾不断积累,积攒的冗余过多,体系终究会崩塌,不断的争斗,厮杀,这个过程中事物迅速衰败,凋零,即使尚存也不过就是一具空壳,一碰就碎。这叫金曰从革。

  斗争也总有平息的一天,当一切毁灭,矛盾结束,万物归于沉寂,沉稳,沉淀,在沉淀中寻找新的可能再来一次,也或许就此沉寂下去,破碎消失,成为其他事物的养料。这叫水曰润下。

  看去吧,不敢说全部,但是大多数事物都是这样的规律,生长,沸腾,繁盛,衰败,沉淀。

  哥儿几个凑一起准备大干一场事业,此时想破坏掉他们,找点事挑起他们内部矛盾,直接就散伙了,根本火不起来,但已经事业蒸蒸日上的人,往往不那么容易受挑拨。这叫金克木。

  一个处于鼎盛的游戏,你想破坏掉它,就找到更新奇的更有吸引力且还在萌芽阶段的玩法,做个游戏,就能破坏这个游戏的鼎盛状态——如果他不想被破坏,就要在别人发明出这个点之前,自己先发明出来。这叫木克土。

  两口子吵架后冷战冷漠,想要打破这种冷漠,靠的是二人恋情成熟时的积累的多少,是不是还能彼此依靠,彼此帮助,积累的够多,冷漠自然会被打破,积累的不多,大概率分手离婚。这叫土克水。

  春夏时节万物快速生长,此时来一场大寒流,就可以让生物错过最佳生长期,多半影响当年的收成。这叫水克火。

  人大病期间身体迅速变差前,要用最激进的治疗手段,该用猛药就用,该切什么东西就切,这样就能最快速度终结掉衰败过程,获得最好的结果。反之,身体特好特鼎盛,或者身体已经衰败不堪的时候,都不适合激进的治疗方案。这叫火克金。

  所以我反复强调,五行不是什么具体的科学条目,而是属于一种哲学。你非要把具体物质跟五行一一对应,那你这种五行就是玄学。

  不用理解,随便解释,大胆的说就是了。总有人相信的,万一碰上较真儿的,瞎编就是了,说的越玄乎越好。

  这玩意儿本来也没有明确定义,往模糊上说、往玄乎上说。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其实,你要一较真儿,就会发现看似环环相扣的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其实就是生拼硬凑。不论是相生还是相克,都有难以解释的环节。怎么办?强行解释呗!

  五行相克: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链条的薄弱环节是“木克土”。水能浇灭火,火能融化金,金能砍开木,土能堵住水,似乎挺有道理啊,可是木怎么克土啊?木时间长了,变成土,木生土还差不多吧!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链条的薄弱环节就是“金生水”。木能点燃成火,火烧完了,有灰变成土(这个已经有点牵强了,古人烧木头,肯定有灰,现在我们烧天然气了,难道不应该是火生水吗),土里面能淘出金,水能帮助木生长,勉强还说的过去,金怎么生水?就是为凑数、为好看。

  古希腊人说了,什么金木水火土,不对!世界上的物质是由火气水土四元素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冷热干湿的特性,具有不同的升降、阴阳的特性。什么?你们有金?金和土的性质很接近啊?为什么要有金?铁矿砂算土还是算金?哦,还有木?木代表植物,是有生命的东西,那既然有木了,为什么没有肉?植物包括了,动物不应该有吗?还有,你们为什么没有气?是因为看不到吗?

  谁对?谁错?无所谓,那不过是古人靠着朴素的想象,想弄明白这个世界而已,在自然科学没有出现的年代,是有进步意义的。毕竟,人类开始思考这个世界了。思考、研究、质疑、进步,人类就是这样进步的。从哲学思考到科学进步,人类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不同的是,西方人研究出下面这张图以后,四元素理论就被踢出了科学分范畴,基本上没人信了。不像东方某些人还认为五行也是科学的。

  根据我的观察、统计和总结,发现绝大多数的水,都是通过下图这样的金属物件产生的。

  PS:别问我山里的水哪里来的,请自己好好想想,山里是不是都有各种金属矿藏?

  金生水:金属比热容小,降温又比周围环境快,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金属表面凝结,而金属本身是不含水的,古人又不知道水蒸气这个东西,所以会认为金属表面凝结的水是凭空生成的,所以金生水。

  火生土:火烧完的剩灰,灰在古人的认识里就是土,而木又不是土生的,故火生土。

  金属导热性强,比热容小,很容易出现表面温度比环境温度低很多,如果此时空气中湿度足够,会有大量水在金属表面凝结。中国的古人观察到这种现象,以为水是凭空出现的,所以有了金生水的说法。

  我们知道天气热的时候,水汽蒸腾变多,雨水也变多,空气中的水分自然也多,这是湿。

  那么温度越来越低的时候,蒸腾变少,空气中的水分又不断的凝结变成水分回到地面,这种收敛之气叫金气,这种收敛的结果,地面水会变多,地表的湿会变少,由湿变成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结的过程,就像露水的生成,就像雨水的生成,都是一个道理。

  如果把人体的肌肉比作大地的话,就是脾主肌肉,属土,土有寒热,有湿燥,湿的变化一方面是从体表皮肤散发出去,归于肺,一方面是回流到血液内,归于肾,往外走和往内走的区别,而水汽往外走必然会接触到外界寒冷的环境,水分不可能都发散掉,必然有一部分受冷后回到身体循环内,这一部分通过淋巴系统回流到血液,这个水循环系统还是归于肾,归于肾的,就有点像地下水网的意思。

  这就是金生水,肺太热太燥的时候,肾就会缺水,回流的水太少了,就像出汗出多了尿少,而冬天冷的时候,尿多,水不能从毛孔走,那么就会从血液走肾,走膀胱往外排,要是尿路也不通,那么水就堆积在组织间隙里,形成湿,甚至饮。

  我们会发现,正常情况,人处于无病的状态时,皮肤的温度相对于肌肉的温度是低的,手背的温度相对于手心的温度是低的,脑门的温度相对于手心的温度是低的,用手心去摸这些部位,摸上去感觉总是凉凉的。人的皮肤就是人体与环境的隔离界面,其组织液,中医解释为太阳寒水。倪海厦在讲伤寒论太阳病时,讲正常人体表皮肤是冷的,他还说,有这层寒水是将人体和外界形成隔绝层,保护人体。

  也就是说在体表和身体内部之间的肌肉组织里有一层水或叫津液,“太阳寒水”,作为环境温度低时防止人体热量散失体温过低而保温;防止人体劳动发热或环境温度高于人的正常体温而导致体温过高散热的结构体系。

  人体的水气循环运动,体内气化的水,到达体表,当自然界的环境温度低于人体的正常温度,受环境低温的作用,变成寒水。后续到来的寒水,推动前面的寒水回流体内,受食物在小肠发生生化反应产生热力的加热作用,又变成气化的水,不断循环,实现防止环境温度低于人的正常体温,人体热量散失体温过低而保温;防止人体劳动发热或环境温度高于人的正常体温而导致体温过高散热的功能。水的蒸腾气化与寒化成水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四圣心源》“太阳寒水”: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

  太阳主开,有寒水隔离,虽阳盛,出水之阳,人能够出汗,出汗即出阳,降低阳盛的程度,人身体不会过热,就不会发高烧。当人受寒,卫气足则皮腠紧闭,寒邪侵入太阳经,太阳主开的功能失效,太阳经不能够开,太阳经就处于闭的状态,太阳陷入水中,寒水凝滞不动,人体自主调节功能感知到寒邪,会出现寒战,外恶寒,就会出阳来抵抗入侵之寒邪,阳出而身内热,汗不能出,人就会发高烧。

  寒水受寒邪,凝滞不动,受皮腠紧闭约束,又不能够作汗出,而人体机能水气循环运动的水的气化生成还是正常的,还是持续的,后面不断到来的水气,在体表寒化,形成新的寒水,不断推动凝滞不动的寒水,就产生压力,不通则痛,受压就产生痛感,寒水受邪的部位就产生疼痛。头、项是人体太阳经循行的末端,顶端,高端,最易受寒邪的侵袭,太阳伤寒病最易发生在这些部位,出现头、项强痛的病证,剧烈的头疼,就是太阳伤寒的主证了。水气化遇寒就是水湿,象天之云,寒凝不动,就是但云不雨,就需龙来兴雨,需要作汗,天之雨人之汗,是水天需之卦象,汗出来了,雨下了,病邪走了,雨过天晴,阴霾尽去,人舒服了,是天水颂之卦象。伤寒,汗不出,浑身烦疼,就得大青龙汤上场了。

  太阳中风,汗门尚可开。太阳伤寒,汗门紧闭,受寒邪而凝滞的寒水的新陈代谢不正常,不能推陈致新,寒邪就不能够排出体外,停在一处作病,非麻黄汤不能开启。汗门开启,汗自能出,水能作汗出,受寒邪而凝滞的寒水的新陈代谢正常,推陈致新,新的没有受邪水,津液,组织液,取代,占据了受寒邪而凝滞的寒水原来的部位,水的水气-气水-水气恢复循环自然通达,寒邪能够随汗排出体外,头疼的症状就会解除了。

  太阳伤寒的病人通常是卫气比较足,平常身体强壮的人,偶感风寒,卫气越足,身体越强壮,寒邪越甚,产生的热量越高,化生的水气越多,对凝滞的寒邪排挤的压力越大,头疼症状越强烈,所以很多人患新冠的病人对头疼的描述,是犹如斧劈的感觉。卫气不足,平常身体弱的人,患的可能是太阳中风,卫气弱的程度不同,甚至直接患的就是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那些直接患阳明证或少阳证或太阴证或少阴证或厥阴证的新冠肺炎患者,就没有恶寒的症状了。那些患太阳中风的新冠肺炎患者,就没有剧烈头疼的症状了。

  单纯的体温调节机制应该是我们看到的这样的情况,比如我们受寒后发抖,这个动作是迫使我们的机体产生热量以满足去除寒邪的需要,使身体升温。如果我们只是有喷嚏、流涕、背酸、轻微头痛,这个时候是寒邪凝滞的初始问题,仅仅提高体温就可以排除。当寒邪太甚,人体的自我调节已经不能解决了,体温的升高对解除寒邪凝滞的问题已经显得意义不大了,而持续的体温升高将会导致持续的高烧,病人出现心烦,目痛,鼻干;进而神昏,直视,谵语,喘满,狂躁,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持续的高烧使患者出汗过多濈濈而出,津液丧失严重,人体的水液代谢失衡,心烦,口燥,胃中燥,大便燥结,小便数少等阳明证就出现了,患者在这个阶段感受是但热不寒。

  阳明经病者,表病而里和也;腑病者,里病而表和也;经腑同病者,表里俱病也。阳明经病,见目痛,鼻干;无便闭、谵语、恶热诸证,在经则不可下;阳明腑病,见恶热,自汗,便结;无头疼、恶风、恶寒诸证,入腑则不可汗。然则汗者,汗阳明之经,非汗阳明之腑;下者,下阳明之腑,非下阳明之经。故经腑病治不同,不可误以经为腑,以腑为经也。

  阳明病的两大类型,一为阳明经证,也即无形散漫之邪热;一为阳明腑实证,此为有形的热实。前者表现为脉大,热、渴,目痛,鼻干。邪气盛,正气足,脉之阴阳高章相搏名纲,正邪斗争处于最为激烈的状态。人体处于高烧状态。

  高热不退,阳明是人体这系统开阖枢的阖,阖的功能失效。人体自我调节热的阀门不能自动关闭了。阳明不能阖,太阴也就不能开,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寒邪入里,寒闭皮腠热不能外泄,“怫郁而热”,人体应激反应,出阳与寒邪争斗,阳出以化阴寒而生热,水—气—水循环障碍,体温升高,出现壮热高烧,脉阴长,气多血多。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非是汤则不能解。暑之气,得秋而止,故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谓能止热也。身以前,胃之经也,胸胃、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也。

  《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热则伤气。甘以缓之,甘草、粳米之甘以益气。

  持续高烧、持续的大汗的结果,亡津液,阳气衰减,热邪入里,脉由浮转沉,表现为脉沉实,便秘,绕脐痛,潮热,烦躁谵语,腹满而喘。阳明腑病用峻下法。

  新冠电钻钻眼睛的症状描述,就是伤寒阳明经证的典型表现。是葛根汤证。太阳与阳明并病,太阳本病不解而现阳明证,是太阳病向阳明病转化的阶段。眼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末端,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交接的部位。阳明经病用清法。

  但是疾病不会那么规规矩矩一成不变,它们证变多端,有时表现会不那么典型,患者只是有腹痛便秘,却无日晡潮热。有时有腹满腹痛,却无烦躁谵语;有时有“不大便无六日”,却缺热结旁流。抗生素和解痉药的使用,往往会使得患者的症状被掩盖了,不那么经典了。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且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兼见口渴饮冷、腹胀便秘等症。阳明经气王于申酉戌时,因胃肠燥热内结,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间阶段叠加日周期的阳明时气,热势加重,常见于伤寒之阳明腑实证,故亦称“阳明潮热”。

  郭生白先生讲这是一个特殊的热型。这个热型是什么呢?发热,上午啊不显,一到下午三点到五点这个时间之内开始越来越高。高到什么程度啊?高到神昏谵语,就是高到39℃、40℃甚至于还高,神志模糊,妄语。妄语就是胡说八道吧,谵言妄语,神昏,高到这程度,就在这时间。过了这个时间以后,到晚上渐渐渐渐地退去,叫日晡潮热。这个晡,就作下午三到五点钟这段时间,叫日晡。这个潮热啊没别的意思,就像大海的潮汐,有信,一到这个时间就开始,一到那个时间就退去,这个热像潮汐一样,来去有信。这个热型是很特殊的,它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伤寒论》里头,在排异系统,在结肠内有燥屎,就是干燥的粪便。有干燥的粪便才能有这个热型,有这个热型就说明结肠有干燥的粪便,这是个燥屎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个时候,首先需要辨清寒、热,辨清虚、实。寒者:畏寒,冷痛,喜暖,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脉紧或迟。热者:喜冷,口渴,欲饮,烦躁不宁。热在表则脉数;热入腑则脉沉实。虚者,患者正气虚弱,脉微涩;实者邪气充盛,但正气未衰,脉实有力。

  寒者,虚者不可用大、小承气汤,恐伤正气。当然不是说不能用下法,下法有多种,有益气润肠之法,温阳通便之法,不可固守一家;热者,实者,才能用大、小承气汤。燥屎已成,是使用大承气汤的指针,因为,芒硝咸,苦,寒,可润燥软坚。若判断不了,燥屎结否,便须先用“小承气汤”来试探一下。

  与大承气汤比较,小承气汤,少了润燥软坚功效的芒硝,但通便、消痞,除满,泻下的功效仍在,小承气汤中,厚朴,枳实的用量也比大承气汤轻了许多,所以小承气汤主要用于痞实腹胀,便秘且燥屎未结而将结之时。

  大承气汤是主燥屎已结,小承气汤是主燥屎将结,“已结”和“将结”这个度并不好把握,最好的办法就是试探一下。

  伤寒论原文是这样说的: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伤寒论 第209条

  阳明病,潮热,大便坚硬的时候,可与大承气汤,不坚硬,不可与之。假设患者已不大便一周左右了,综合判断患者腹中有硬结的大便,但是又拿不准,怎么办呢?给患者服用一点“小承气汤”,如果患者会出现“失气”,就是肛门排气,也就是“放屁”。

  倪海厦先生讲这说明燥屎在小肠,而大肠是空的状况,热、燥在小肠,心火热,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入了小肠。就可以用大承气汤攻之了,如果没有,那么就不能用大承气汤了。

  因为大承气汤中有芒硝,这个芒硝存留肠内后,会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吸收,使得肠容积增大,所以若无“燥屎”,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小肠膨胀,腹部胀,胃部受到挤压,“胀满不能食”的现象。

  所以,若“燥屎”尚未成型,患者不放屁,就只能用“小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患者温服后,如更衣者,则勿服之,也就是说,切不可过服泻下药,若患者有了大便,就不能再服用了。

  如果患者第二天,又发热呢,发热会伤津,燥屎内结的成因是“热,伤津化燥”,这时又得再考虑是不是变成了“大承气汤”证,如果还是拿不定注意呢?又拿“小承气汤”再试一次,看会不会“转矢气”。

  人体的“因于寒,欲如运枢”表现出人体这个太极的正常开阖枢,寒邪打破了人体的阴阳和合状态,是寒邪推动了伤寒病的演进,寒邪是伤寒病进程的原动力。倪海厦先生讲人这个体系伤寒病的五运六气状态及病程演进逆天时而动,跟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毛,冬脉沉的人体气机演进的流行方向相反。六经排序应该是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一个人从健康态到病态,病态的演进,病的衰尽,即新的健康状态,新的太虚元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八卦后天为用,八卦二十四山,应用于人体,乾位是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表述,人体一元太极的精气处于戌乾亥之乾健的时位状态,是人体藏的精处于最多的状态,精处于未耗散的状态,太极未被扰动,阳气处于未出的状态,阴之动为厥的状态,津液尚未因病邪而耗,厥阴无阳,巳亥厥阴风木的时位,是人体的原始健康状态,正气最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不能够病于人,是人的病气为零的状态。道家称厥阴风木是太虚元象,指初始万物的景象,是阴阳和合的状态,人的脉象是平脉的状态。

  人生病为逆,伤风、伤寒先犯太阳经,太阳之为病,太阳经为表。巳亥厥阴风木逆天而行,就运行到了辰戌之位,五行是太阳寒水,是对里寒外热,表寒里热状态的表述,辰为表热的状态,戌位是里寒的状态。太阳经受寒邪,寒邪束表,身热恶寒,汗不能出而身热,寒邪入皮腠而人恶寒。太阳病以风邪、寒邪为主,风象,寒象,热象。顺天而行,得风,得木则愈解。

  太阳病不已,逆天而行,传经而进入阳明经,就是卯酉阳明燥金的时位了。阳明病以燥邪为主,热象,干象。顺天而行,得寒,得水则愈解。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伤寒病变传经,如经即脉变,脉变即机变,脉变即是证变。微妙在脉,抓住病证、脉证即是迫迮以微。

  我就不理解了,这个问题下面怎么那么多,不让我回复的?我没有回答过五行问题吧?顶死天就说中医的时候带过几嘴五行

  如果我没记错,先秦及汉初都没有相生这一说,只有“胜”与“不胜”,这与刑德有关,刑徙所胜,德徙所不胜,邹衍的五德终始就是这个。

  相生这个概念第一次准确描述应该是到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面有一节《五行对》,开头就是“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这里面相生的规律是季节规律,春夏秋冬,土为季夏,所以顺序就是木火土金水。

  但考虑到《春秋繁露》其他地方又乱排五行,因此我怀疑这个相生的说法大致就是董仲舒前后弄出来的新玩意儿,用于简化阴阳家的刑德说。所谓相生,可能起源于不胜之法:

  后面萧吉引《白虎通》时解释了这个相生的原理,说是“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当然这个就是命题作文,没什么说服力。另外五行又与生旺死绝之类的东西挂钩,这个在秦简《日书》《淮南子》中也有提及,有机会再细说。

  我曾经遇到过一科学家,得诺贝尔奖的那种,我就问他,你们科学不是号称能解释一切么?

  五行的定义一般以尚书洪范为准,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水曰润下”推开讲包括“湿润、坎险、隐藏、内心坚强”等属性,与火“炎上”般“干燥、依附、光明、外焰灼烫”不同。

  金不只是金属,更代表刚健有为或有情求利的属性,可以顺从刚健之力煅造,或用利器扒皮鞣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的作用。这与木无论曲直,韧性生长的力量不同。

  从水的角度,面对乾金,形成讼卦,内敛的面对刚健的,并被滋养,“王三锡命”。这就像刚背会法条的律师去打官司,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利益关系,力量再强大也不够。但在这个过程中,尝尽人生百态的律师也不断被滋养,不断成长。同样的,现在的科学技术面对社会问题,要用单纯的是什么,解决应怎么的问题。这个过程注定艰难,可能悲剧,但也是技术飞速发展,不断被滋养的过程。反过来,社会用血肉哺育技术或法条,也被它们指挥着。就像希腊的航海经济哺育着天文科学和导航技术的发展;中国三代的祭祀神权滋养着青铜器技术的发展,也总结出尚书周易等经典。从个人小环境的角度,就像面对鹰爸虎妈们,孩子们虽然受益,但就像水一样,可能有自闭或解离的倾向。

  水面对兑金形成困卦,有力的被未来的利益滋养,行为被奖励强化。有奖励的同时也有束缚,构成类似上瘾的过程。氪金玩家通过氪金在游戏中获得力量,但最后力量的稀释让玩家不断地想氪金。更无奈的是困在APP里的骑手,为了账号的称号和奖励夜以继日,穿梭城市,却被“预计到达时间”捆绑得越来越紧。

  兑金象征节宣,坎水象征节制。节的过程就像《沙丘》里男主保罗被姐妹会要求忍受剧痛不能缩手的心理历程。电影中随着女性人声咏唱的响起,保罗好像获得了勃发的力量,化痛苦为愤怒,毫不退缩。他借助宣泄的情感之力克制行动,正符合有余之金滋养克制力之水的象征。

  五行是终极智慧,就如道德经所言,道如果可以被言说,那就不是终极的道,也不是终极智慧。

  所以古人为了让你更好的理解五行之道,就借用了相应的一系列表象来做解释说明。

  这个办法告诉你,如果在夜晚用一块金属悬置于空中,然后在这块金属的下方放一个容器。

  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挺有趣了,有道理,有混乱。个人是当解题模板看待的。相生相克是两套逻辑。

  相生相克合起来呢?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再加上主诉的我,合计5个,这玩意叫抓病机。不能生搬硬套的。

  寒热呢?水火问题。单纯的火弱以及水强的火弱,以及复合的水强火弱,合计三种。这玩意一般叫阳虚。

  这就是水火问题,也就是寒热问题,一般用来干嘛?急病发作需要寒热处理,严重的病救急也需要寒热。亚健康调理呢?寒热有点猛,找水找气更好一点。

  气归谁管?五脏都管,所以是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肝呼(升)肺降,这是说呼吸。肾阳蒸腾说寒热影响气化。脾主升、胃主降,这应该是三焦问题。这里我真的没琢磨太明白。只能抛出问题讨论。

  呼吸拆开,呼归肝升,吸归肺降。可是脾升清怎么理解?五脏五音,脾是呼,肝是嘘。这就不太好理解了。

  另外一个理解不好的就是肝,肝主疏泻,肝阳亢了,就是疏泻太过了呗,是不是要滋阴?酸入肝,吃点酸枣仁?如果肝疏泻不及呢?肝郁,那么就是理解为肝功能下降了?帮助疏肝柴胡菊花栀子黄芩?同时养肝还是酸枣仁山茱萸?

  我觉得早期先民最能观察到的“生水”现象是大气降水和来自地势较高的地方(西方)的径流补水。这两种现象都能导引出“高处(天)生水”的结论。所以,是不是在古人的观念中,高处(天)与金有什么相通之处?先秦时期金属应该算是稀缺而使用价值高的珍贵资源了,印象中在考古类学术刊物上看过用科学方法研究先秦时期“青铜之路”的文章,认为殷周时期的冶炼青铜的矿石来自西部。而陨铁也是古人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因此能否猜测在古人观念中天空或西部的高山是金属质的,这种金属质造就了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