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出大山村 “鲟”出致富路

2024-07-20 |   作者: 五星体育360在线直播观看

<< Return list

  日前,走进大垭乡冬瓜村1组冷水鱼养殖基地,数十个鱼池整齐排列。波光粼粼的池塘里,成群的鲟鱼、虹鳟鱼嬉戏觅食,欢快游动;鱼池通过沟渠连通,潺潺的山泉水在水压阀的控制下,源源不断地流入池中;工作人员沿着鱼塘慢慢抛撒鱼料……

  很难想象,大垭乡曾被确定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然而,近年来,这里的变化却令人瞩目。在当地政府和返乡人才的共同努力下,冬瓜村通过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不仅焕发出新的经济活力,还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何在这个深山小村中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奇迹?又是何种力量驱动了这一转变?请跟随记者的报道,一探究竟。

  大垭乡位于彭水西南角,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这里曾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培育艰难,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穷则思变。大垭乡党委书记罗贵阳说:“我们充分的利用脱贫攻坚时期的利好政策,积极做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6年,在脱贫攻坚相关利好政策的招引下,一大批对家乡怀有朴素情感,希望返乡创业的有志之士归来,支持家乡的建设发展。冷水鱼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元生便是其中的一员。

  “在北京做水产朋友的推荐下,我决定回乡发展水产养殖。”王元生说,经过多方考察和市场调查与研究发现,冷水鱼养殖在大城市中市场需求旺盛,且利润可观。

  于是,王元生四处奔走寻找水源和适合的养殖场所,经过数月的苦苦寻觅,终于在一次陪家人野外游玩时,在冬瓜村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冷水资源——冬瓜溪。这一发现让他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之光。

  在大垭乡政府的引荐下,王元生请来水产专家多方论证,专业的人建议该水体增加一些比较名优的冷水养殖品种,比如虹鳟、鲟鱼等,为当地增收带来更多的可能。

  经过进一步检验测试发现,冬瓜溪水温常年在20摄氏度以下,含氧量达每毫升0.8毫克,微量元素锶和钙的含量都较高,这样的水体养出来的虹鳟鱼、鲟鱼肉质好,不饱和脂肪酸高。

  此前,王元生在贵州、重庆主城等地从事汽修、餐饮等行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2017年2月,我回到家乡,正式投身冷水鱼养殖产业。”

  “当时,我从村集体流转了5亩撂荒地,再用近一年的时间建起了冷水鱼养殖基地。”王元生说。

  “那时候乡里非常支持我们建基地,每次遇上恶劣天气,乡里也总是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问需不需要帮助。”王元生心生感激。

  为了给养殖基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大力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曾经崎岖不平的山路变成了平坦的硬化道路,水电供应也得到了稳定保障,通讯网络覆盖了整个养殖区域,这为养殖场的日常运营和产品营销售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冷水鱼养殖并非一帆风顺,王元生在创业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然而,幸运的是,大垭乡高度关注鲟鱼养殖场的发展状况,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养殖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资金问题也曾是王元生面临的巨大挑战。“最难的时候是在2019年,当时不灵,每一天都要3000多元的饲料费,金钱上的压力巨大。”关键时刻,政府伸出了援手,通过贴息贷款等政策,帮助王元生缓解了金钱上的压力。同时,朋友们的慷慨相助也让他渡过了难关。

  技术难题是冷水鱼养殖的关键之一。在县农业农村委和大垭乡的帮助下,西南大学长期为养殖场提供技术支撑。

  “县农业农村委水产科科长,同时也是冬瓜村驻村队员的赵长华更是有求必应。”王元生心怀感激地说,从鱼苗的选育、饲料的调配到疫病的防控,专家们的悉心指导让养殖基地逐渐走上了科学养殖的道路。

  “销路问题也曾长期困扰着我。”未解决这一问题,王元生积极利用短视频平台,联系到了四川、云南、广东等地的客户,拓宽了销售渠道。

  好山出好水,好水养好鱼。在当地政府和专家团队的支持下,王元生的冷水鱼品质一年比一年好,养殖基地逐渐打开了市场,渐渐有了名声,不少人会打电话预定他养殖的冷水鱼,或是直接到现场购买,他的冷水鱼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

  “现在我每天管着30多亩的鱼塘,心里也有了着落。”王元生的鱼塘就在两山之间的平坝上,巧借地势利用落差,引进了山中流下的泉水。王元生站在鱼塘前,看着成群的鲟鱼、虹鳟鱼嬉戏觅食,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意。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养殖基地已颇具规模。目前,养殖基地有虹鳟鱼1万余尾,鲟鱼4万余尾。然而,王元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有着更宏伟的规划和目标。

  “接下来,基地计划增加鱼塘增氧设备,逐步优化养殖环境,提高鱼的产量和品质。”王元生说,他还打算扩大养殖规模,丰富产业种类,引入更多适合当地养殖的冷水鱼品种。

  此外,王元生还将目光投向了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产业。他希望充分的利用冬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水资源,打造集养殖、垂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进一步丰富业态,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目前,基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养殖的鲟鱼、虹鳟鱼等冷水鱼品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村民们通过参与养殖,不仅学会了新技术,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收入有了明显增加。

  “我一个月3000元,主要是负责清理鱼池、投喂饲料等工作,还可以照顾家庭。”村民罗永江高兴地说。像罗永江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村民还有四五个,他们在养殖基地里辛勤工作,生活慢慢的变美好。

  鱼儿在山泉水中欢快游动,仿佛在诉说着冬瓜村的致富故事。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正凭借着冷水鱼养殖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